內容來源:重慶醫科大學
全國創新爭先獎經中央批準,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轉化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方面作出卓越貢獻、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研團隊。
據介紹,此次表彰授予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等10個團隊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授予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并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授予丁奎嶺等258名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獲獎者簡介
王智彪,重慶醫科大學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超聲醫療國家工程中心主任。
王智彪教授從1988年開始從事超聲生物學效應的研究。他堅持走原始創新之路,帶領團隊潛心于將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技術的生物醫學工程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初步建立了超聲治療學基礎理論體系,先后完成五代聚焦超聲治療實驗設備的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將HIFU技術應用于臨床。已獲得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08年“何梁何利獎”等國家級獎勵。作為負責人先后承擔了40余項國家級重點項目,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等。
王智彪團隊成功研制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聚焦超聲治療系列設備,已出口德國、英國、意大利等27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國內外2800余家大型醫院推廣應用,累計治療良惡性腫瘤15余萬例,非腫瘤患者200余萬例。全世界首例聚焦超聲無創保肢治療骨腫瘤、保子宮治療子宮肌瘤等在重慶誕生至今,患者生存都達到了22年。
今年3月,由王智彪擔任主任的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科技部批準建設,至此,重慶醫科大學在超聲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正式邁入“國家隊”。王智彪將帶領團隊圍繞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及生物醫學領域重大發展需求,以超聲治療為主線,與大數據智能化相結合,從強聲學與聲學效應、多模態影像監控與智能精準治療、超聲治療臨床研究與大數據3個研究方向,進一步開展高能聲學和聚焦超聲外科兩大科學研究。
謝鵬,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
謝鵬教授是國家“973”首席科學家、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長期致力于神經疾病合并情感障礙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近年來在抑郁癥和腦血病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其中,在抑郁癥研究方面,他在全球首次將抑郁表型從人傳遞到無菌動物,證實了腸道微生物紊亂是致抑郁的新病因,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紊亂致抑郁癥的潛在機制;提出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的新理念,相關成果已被收入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醫學指南。
破解快速識別腦出血血腫擴大的重大難題 在腦血病研究方面,他在全球首次提出并命名多種識別腦出血血腫擴大的頭顱CT新征象,用于早期預測患者血腫擴大,改變了國際上CT血管造影判定血腫擴大的傳統方式,被多個國家的同行驗證和廣泛應用,破解了快速識別腦出血血腫擴大的重大難題。
血腫擴大是腦出血最重要的死因,早期預測血腫擴大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通過研究血腫內不同密度共存現象,謝鵬提出并命名了CT平掃新征象Blend Sign,用于早期預測患者血腫擴大。2017年,他又提出國際上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臨床腦血管疾病新征象——島征。運用該系列征象預測腦出血,將極大提升腦出血患者的救治能力。
2018年,謝鵬被評選為“科學中國人2018年度人物”。